2017年两岸高等教育論壇於圓山大飯店圓滿結束,經過上下午两埸的交流辯論,两岸高教的代表和校長們紛紛表示:在以後的高等教育中,將會走向教育資訊化,教育自主化和教育個性化的未來之路。各位五湖四海的高教前輩不藏私的分享自己對於高教的見解,在今天開始,两岸高教將會是共創雙驘的結果!祝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2017年两岸高等教育論壇於圓山大飯店圓滿結束,經過上下午两埸的交流辯論,两岸高教的代表和校長們紛紛表示:在以後的高等教育中,將會走向教育資訊化,教育自主化和教育個性化的未來之路。各位五湖四海的高教前輩不藏私的分享自己對於高教的見解,在今天開始,两岸高教將會是共創雙驘的結果!祝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大同大學校長——何明果
規劃十年為期,以十年後師資力量來考量。何明果認為,憑什麼只是花幾個小時談論未來呢?在人員聘用方面要非常小心。人員的任用需要看到長遠方面。
華中師範大學——楊宗凱
如何做到大學教育更加智慧?去年,華中師範大學舉辦教學節,就是要樹立重視教學,崇尚教學的文化。回歸教育的本質,回歸夢想,回歸本位。大學面對這個時代的變與不變。不變的是大學精神,例如師範精神,大學最重要的是啟迪學生的智慧,形成三位一體的教育,基礎知識,價值觀和能力。信息化的時代對於三位一體的成立是非常重要的,把時間還給學生,學生可以利用這個時間讀書。但是現在的孩子,都是擁有碎片化的時間。教師有非常重大的作用,行為師範。
廈門大學馬來西亞校區——王瑞芳
廈門大學在馬來西亞開設的課程主要考慮兩個原則,首先是廈門大學擅長的,第二是馬來西亞所需求的。課程準備都要經過馬來西亞的教育部門以及相關部門的指批。為了滿足這個要求,課程需要改變。廈大將通識選修課和馬來西亞做出比較大的溝通,其餘都按照英聯邦的方式進行。
在廈大建立獨立學院和馬來西亞分校,辦學在未來有什麼不同?
兩所學校相同點都是以民辦和私立的方式註冊,馬來西亞分校以公司化方式註冊。不同點就是跨文化、跨語言和跨國度。馬來西亞分校和廈大獨立學院不同,王校長坦言,這是有困難的,對於廈大來言是吃力的,教授需要用英文授課,還有兼顧課程研究,所以需要在全球招聘教師。
華中師範大學——楊宗凱、大同大學校長何明果
如何共享學校資源?
回答一:資源共享背後就是利益共享,要從市場化的角度進行共享,楊校長認為這是最重要的一個走向。政府直接支持共享,另外一個就是需要依靠市場化。市場化才是真正需要走向的目標
回答二:大同大學根據以往的經驗,學生修課都具備跨領域。工程院學生要學習會計,語文要學習日文,商學院學生要學習機械,也要去工廠實習。人的機遇都是不一樣的,學校給予學生跨領域的培訓。
年輕人的價值觀開始發生變化,教育界有什麼看法?
華僑大學董事——黃天中
許多老師心態需要改變,與學生沒有感情,沒有接觸。教育是一個舒適的接觸過程,改變未來學生的氣質的,是需要教育界回去思考如何讓老師留校,和學生接觸。老師需要基本的民族傳統文化心態教育,如果他們沒有經過民族文化的洗禮,這樣對學生是不利的。
華僑大學海外董事黃天中演講中自稱與銘傳大學校長李銓都是教育工作的老兵,他激情地講述銘傳創始校長包德明校長篳路藍縷的創校經歷,被稱讚李銓校長為銘傳大學事業奉獻自我的可敬人格。
黃董事現場傾情講述他對銘傳精神“人之兒女,己之兒女”的理解。他說創辦人包奶奶胼手砥足地成立台灣的女子足球隊,他提到包奶奶熱心照料足球員隊員,為女足球隊隊員擦腳,令現場觀眾動容。黃董事更是稱讚包奶奶力排眾議,任賢舉能,任用有才之士的智慧。
在談話結束後,黃董事積極獻言,倡導高校合作應該更加務實,兩岸高校開通學分互相認定,台灣的學生可以免費選擇大陸學校的課程,大陸高校的學生也可以選擇台灣高校的課程,課程費用分別由兩岸的高校負擔。
合肥師範學院校長李進華作為本次論壇下午場的最後一個嘉賓發表主題演講,李校長對銘傳大學與合肥師範學院的多年融洽合作表達感謝,并就“構建兩岸高效合作新模式”主題演講。
李校長在演講中指出,信息技術化的發展不可阻擋,信息技術化向數字化、網路化、虛擬化縱向發展,教育也要積極創新因應。
2011年4月兩校合作正式揭牌,距今已有6年,兩校合作以來互相派遣學生交換交流,合肥師範大學建立劉銘傳學院研究繼承劉銘傳的文化遺產。兩校合作如火如荼,讓李校長對兩岸高效合作增進了極大的信心,并積極探索兩岸高校新的合作模式。
泉州師範學院根據地方產業發展需要,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根據產業與市場需求,調整專業結構;依託地區優勢,開展創業教育;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為地方產業轉型升級服務。多年以來,創新創業精英不斷湧現。
泉州師範大學構建了創新創業人才教育體系,優化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打造校企合作的師資隊伍,探索開設創新創業實驗班,開設創新創業訓練營,開設創新創業遊學營。泉州師範大學也構建了創新創業人才階梯孵化體系,於校內打造創新創業園,校外與多家企業共建創業基地。屈廣清也表示,本校構建創新創業“政校企”協同扶持機制,近三年來學校共投入241.8萬元用於扶持大學生創業,且與校外設立了大學生電子商務創業風險投資基金,以此鼓勵學生創業。
馬來西亞分校是廈門大學於2012年開始建設,於2014年10月17日竣工,總投資13億馬幣,迄今為止共有兩千名左右的學生。馬來西亞分校目前共開設12個專業,未來還會有更多的專業投入建設。建設馬來西亞分校,不僅是廈門大學創辦人陳嘉庚的宿願,且加大了廈門大學國際化的廣度和深度,為“一帶一路”建設培養人才。
馬來西亞分校校長、廈門大學嘉庚學院校長王瑞芳表示,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渴望成為一所教學與科研一流、多元文化交融的國際性大學,培養有尊嚴、有智慧的青年人才,使他們成為良好的區域性公民。馬來西亞分校是一所經由中國、馬來西亞兩國教育部認證的學歷,英語教學下中國元素與國際化教育的完美融合,參與中國和東盟經濟、文化和技術交流,且具有歷史悠久的中國知名大學引入的校園文化和優秀教育資源,擁有廣泛的通識選修課程、也有利於培養適應能力強的跨學科人才。
大同大學校長何明果表示大同大學最近在推動的跨領域學習,首先投入更大的資源推動動手實作的專案,他認為不管是設計系、工程系還是商系都應該具有實作能力;其次在學校組成跨學院的班,在其中什麼課都要學習,其中包括機械系,應用英文系等等不同的微型課程;同時就是在當今的大數據社會下,推動人文教育及外語教育,透過數位資訊的方式,讓學生線上上自由選課;創造一個環境讓學生看到一個創業失敗,創業挫折的環境,讓學生體會到老師傳授不了的感覺。
華中師範大學校長楊宗凱首先向銘傳大學表達了建校六十周年的喜悅。他認為資訊化推動了國際化,國際化又推動國際化,各個學校的外籍生的數量在不斷增加,並且專業知識隨著資訊化的發展,不斷地在加速。而資訊化的發展同樣給教育帶來了變與不變,變是教育方式的改變,文化和價值觀的改變,解決了工業化時代始終解決不了的問題——規模化的同質化的教育,最後有機會演變成了規模化下的個性化教育,同時他也認為未來教育的五大特徵:更公平的教育,更開放的教育,更加以人為本的,更是多樣化,跟重要的是給我們構建了一個終身化的學習型社會。
以前讀書沒有電腦,現在是一個PC和大數據的時代,這樣的改變非常明顯,全球是一體的,是非常國際化的。未來也是一個開創性的時代。過去,我們需要什麼而發明什麼,根據市場來生產。但是未來,是一個開創性的時代,供給來創造需求,和過去是相反的。會有一個更加不一樣的未來。尤其是教育,大家面對這樣艱巨的任務,張校長一直在思考,如何培養適應時代的人才。一所大學該如何培育好的人才呢?學生能夠連接未來,許多的創新要在學校中開展,教師也不應該用過去的方法教育學生。學生要能夠連接國際。學生要連接在地。在地化的特色需要挖掘。學生也要跨界,調試未來,要有開創新。台灣海洋大學有學科優勢,養殖、水產等研究所。提供多個學士班、研究所和博士班,其中海洋是最大的特色。張清風表示,學校需要認清自己,連接未來。
精細化管理。西南大學校長張衛國率先提出。並且舉例,在上午眾多校長合照的時候,銘傳大學在每個座位上貼了名字,這樣雖然人多,但是大家依然有秩序,不會弄錯。隨後他提出這個想法個性化管理,因為需求不一樣。資訊支撐。如何在大學治理上做到資訊管理。在大學課程上標準化、科學化和個性化。作為資訊化推動大學智慧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如何做到自動化。比如,教師有很多表格需要填寫,然而每次填寫的時候讓教師覺得煩惱,因為資訊都重複了,所以學校在考慮能不能進行自動化,是否對業務流程,環境流程進行改善、再造?
如何對流程改造?根本問題就是要改造問題。行政方面需要改造,例如學生入學辦證,涉及到許多方面,學校考慮是否能夠建立一個智慧化平臺,使得流程更加簡單,這就是一個流程改造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