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互聯網+”時代下的高等教育管理與規劃

一、“互聯網+”對高等教育發展提出了新命題

    當今時代,資訊化進步前所未有,雲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大資料等新興資訊技術正在深刻影響著社會各行業發展。通過泛在感知,使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更加智慧化;通過虛擬化資源,使資源擴展、配置、利用、運行、維護、管理更加便捷化和集約化;通過知識化處理,使管理、決策、評估、監督更有科學依據;通過互聯網,使國際社會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這些新技術日益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先導力量,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深刻影響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也將促使傳統教育發生新的變革,對大學治理體系和服務社會模式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一)“互聯網+”的技術要素

    “互聯網+高等教育”就是應用雲計算、大資料、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資訊技術實現對高等教育工作的業務創新和管理變革。整合教育業務流程和組織再造,構建新的工作模式,推進教育工作電子化、網路化、敏捷化、智慧化、精准化,加快建成現代化服務型高等教育。“互聯網+高等教育”的核心是以教師、學生為中心、資料為驅動。“互聯網+高等教育”的本質是面向服務的高等教育業務線上化和資料業務化。

    “互聯網+”是創新2.0下的互聯網發展的新業態,是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的互聯網形態演進及其催生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互聯網+”是互聯網思維的進一步實踐成果,推動經濟形態不斷地發生演變,從而帶動社會經濟實體的生命力,為改革、創新、發展提供廣闊的網路平臺。

    然而,“互聯網+”並不是傳統的“+互聯網”,不是傳統的資訊化建設,也不是把現有業務搬到網上就是“互聯網+”。“互聯網+”並不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這並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利用資訊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它代表一種新的社會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於經濟、社會各域之中,提升全社會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

“互聯網+”的主要特徵如下:

 1. 跨界融合:+就是跨界,就是變革,就是開放,就是重塑融合。互聯網+高等教育就是持續推進互聯網創新成果與教育管理深度融合,是教育資訊化發展的新階段、新領域、新提升。由於有了跨界,創新就有了基礎;融合協同了,群體智慧才會實現,從政策到執行的路徑才會更垂直。融合本身也指不同身份的融合,高等教育系統的被管理者積極轉化為教育系統的參與和建設著,夥伴參與創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服務能力。

  2. 創新驅動:在信息化技術日新月異的快速變化中,技術已經走在業務變革之前。積極採用最新技術來重新整合業務流程成為可能。用互聯網思維來求變、自我革命,也更能發揮教育創新的力量。由於有了以雲計算、大資料及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的支援,原來由於手段不足而導致的管理滯後或無法做到的事情,在互聯網+的方法論下就有可能解決。由於有了新的手段,原有的管理方法就有機會改革及創新。通俗說就是向科技要生產力。

   3. 重塑結構:資訊革命、全球化、互聯網業已打破了原有的社會結構、經濟結構、地緣結構、文化結構。權力、議事規則、話語權不斷在發生變化。“互聯網+高等教育”的治理將會給高等教育業務帶來翻天地覆的變化。資訊部門不再是IT支撐部門,而是參與制定發展方向的決策部門。由於有了創新驅動,就有業務流程的變化,原來基於管理的結構就有可能變化為面向服務的結構,進而全面支援面向服務的戰略;

 4. 尊重人性:人性的光輝是推動科技進步、經濟增長、社會進步、文化繁榮的最根本的力量。互聯網的力量之強大最根本地也來源於對人性的最大限度的尊重、對人體驗的敬畏、對人的創造性發揮的重視。尊重人性是互聯網+最原始的驅動力,所有的管理及社會價值最終就是為人本身服務。當需要考慮業務創新及流程再造的時候,不光要從方便管理的角度,更需要從所有與高等教育相關的單位及個人的利益及角度出發來重新審視原有的流程。原來整齊劃一的管理方式是後工業革命時代的產物,現在具有大資料的服務,高等教育可以在很多方面推出個性化的精准的服務,為實現教育的長遠戰略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互聯網+高等教育”就是要讓系統從設計到使用都遵從以人為本,人性至上的原則。

 5. 連接貫通:“互聯網+高等教育”的連結是有層次的,政策層面的閉環連結,橫向與縱向的聯通。業務運用系統服務單元的相互聯通與支援、資料的整合與聯通,最終達到資料的共用與價值創造。

(二)“互聯網+教育”的發展現狀

    早在1999年,我國即在相關教育發展規劃中提出了實施“現代遠端教育工程,形成開放式教育網路,構建終身學習體系”。 2002年,在教育部關於推進教師教育資訊化建設的有關意見中又提出要求教師教育資訊化建設應因地制宜,開拓創新,與時俱進,立足于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型師資,全面提高教師隊伍的資訊素養,並成立了全國教師教育資訊化委員會,致力於教師教育資訊化的建設工作。2004年,國家再次提出實施“教育資訊化建設工程”指出要加快教育資訊化基礎設施、教育資訊資源建設和人才培養,構建教育資訊化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硬體、軟體共用的網路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大力加強資訊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著力改革資訊化人才培養模式,擴大培養規模,提高培養品質。

(三)“互聯網+高等教育”的未來影響

    “互聯網+教育”在中國的迅猛發展,不但提升了高等教育行業的品質與層次,也帶來了機遇、希望與挑戰。其中,對於中國高等教育領域,“互聯網+教育”就是高等教育內容的持續更新、教育樣式的不斷變化、教育評價的日益多元,使中國教育正進入到一場基於資訊技術的更偉大的變革中。

    互聯網+大學課程,不僅僅產生高校的網路課程,更重要的是它讓整個高等學校課程,從組織結構到基本內容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互聯網+大學教學,形成了網路化高校教學平臺、網路化高校教學系統、網路化高校教學資源、網路化高校教學軟體、網路化高校教學視頻等諸多全新的概念,這不但幫助高校教師樹立了先進的教學理念,改變了高校課堂教學手段,大大提升了高校教學素養,也使得傳統的大學教學組織形式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也正是因為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以先學後教為特徵的大學“翻轉課堂”才真正成為現實,高校教學中的師生互動不再流於形式,通過互聯網,完全突破了大學課堂上的時空限制,大學生幾乎可以隨時隨地隨心地與同伴溝通,與老師交流。在互聯網天地中,高校教師的主導作用達到了最高限度,大學教師通過移動終端,能即時地給予學生點撥指導,更多地提供資源的連結,實施興趣的激發,進行思維的引領,高校教師的大學課堂教學變得更為自如,手段更為豐富。  

互聯網+教育,催生了高校現代化的移動學習,但它絕對不僅僅是作為簡單的隨時隨地可學習的一種方式而存在的概念,它代表的是大學生學習觀念與行為方式的轉變。通過互聯網,大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得以強化,他們在互聯網世界中尋找到大學學習的需求與價值,尋找到不需要死記硬背的高效學習方式,尋找到可以解開他諸多學習疑惑的答案。另外,互聯網+教育促使高校教師遠程培訓得以完全發展,而大學教師終身學習的理念也在互聯網世界裡變得現實,改變著高校教師的教學態度、技能、學習態度和方法。

 

二、當前“互聯網+高等教育”管理與規劃的問題

(一)網路資源局限

     我國高校“互聯網+”的教學起步比較晚,網路教育資源建設現今還缺乏有力的理論指導,“互聯網+教育”的教學管理體制不順造成了很多低水準、重複性建設,大學網上課程資源的數量、類型十分有限,大多是直接指向大學學科課程,提升學習者綜合素質的高校網路教育資源較為匱乏。

(二)網路資源更新速度緩慢

     高校“互聯網+”的大學教育網站教育資源的更新速度難度大,目前高校網路教育資源的更新速度遠遠不及網路資源的平均更新速度,且還不能滿足高等教育發展的需求。

(三)高校網路課程資源缺乏共用互動機制

     目前,不少高校教育網站對存取權限的規定過於嚴格,畢業生或校外流覽受限,高校之間的網路教育資源的共用互動缺乏有效的溝通與聯繫。

(四)高校網路教育資源內容及形式更新滯後

    目前,大多數高校互聯網教育資源是大學書本或課堂的直接轉移,互聯網只是被當作高校教育資訊傳播的載體,致使“互聯網+教育”的特色難以真正在高校的校園生活中體現。

 

三、“互聯網+”將改變高等教育生態

(一)進一步擴大高等教育終身學習的機會

高等教育的學習機會擴大源于高等教育資源供給的擴大和有效覆蓋,國內外的經驗表明高校資訊技術是創造和傳播高等教育教育資源最經濟、最便捷、最有效的手段。其中,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高等教育資源的創造和傳播的廣泛性、精准性、可獲得性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二)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品質

    高等教育品質的全面提升仰賴於教、學方式的變革,變革高校的教、學方式則要求高校教育者能夠按照認知規律科學調整大學教學模式。此外,“互聯網+教育”要為大學的學習者提供更好的學習工具,形成更為緊密、更為有效的高等學校教學回路,連接一切、精准實施、伴隨回饋、即時調整高等教育資訊技術的發展趨勢。

(三)公平地惠及高等教育發展成果

高等教育均衡發展是我國教育發展的一大目標,要實現教育均衡一是要更好地佈局教育資源,使得教育資源能與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態勢形成更優匹配。同時,努力擴大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覆蓋面,使得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稀缺的地區、個體能享受到更好的高等教育服務,形成有效的高等教育決策支援系統,説明高等教育教育決策者評估、佈局、調整教育資源,而“互聯網+教育”是推動教育發展成果公平惠及全民的有效手段。

(四)明顯提升人才供給和高校創新能力

    國內外實例表明,高校科研水準的提升、優秀人才的湧現越來越依靠產、學、研之間的聯動,越來越依靠學科與學科的互融,越來越依靠大規模的協作,缺乏資訊技術、互聯網技術的支撐,高效、優質的聯動、互融、協作將難以實現。“互聯網+教育”可以在彙聚經濟、社會發展資料的基礎上分析技術需求、人才需求,對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等“終端學段”人才培養的量、類、質提出更加明確的要求,加之對聯動、互融、協作的促進,進一步提升高校科研水準和人才供給的精准性、有效性。

(五)高等教育制度更加成熟定型離不開“互聯網+教育”

高等教育體系制度的成熟,是為了更好地提升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準,做到權責明晰、流程清楚,治理過程的可檢驗、可追溯、可公開是成熟的高等教育體系制度的基礎。可以預見,隨著“互聯網+教育”的全面發展,高等教育體系制度將因此更加成熟,而“互聯網+教育”也是高等教育發展形勢確定的教育資訊化進一步發展的內在要求。

(六)積極推進中國高等教育整體發展與“互聯”

    “互聯網+”的難點在於“互聯”二字,“互聯網+教育”的難點也在“互聯”二字。一是怎樣順應互聯網的發展規律調動社會的積極性,實現市場、企業與高等教育的互聯,使得“互聯網+教育”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局面;二是怎樣實現宏觀高等教育管理與微觀高等教學實踐的互聯,使得“互聯網+教育”的效能更加提升;三是怎樣實現高等教育領域全要素的互聯,使得“互聯網+教育”的推進更加可靠。

 

四、“互聯網+高等教育”的發展策略

(一)堅持融合創新,拓展教育資訊化應用廣度與深度。

(二)加強分類指導,統籌推動教育資訊化全面發展。

(三)全面深化改革,提高教育資訊化治理能力。

    從近年國家制定的教育資訊化發展規劃來看,未來整個教育行業的改革將進一步完善資訊化、互聯網化的全方位建設。到2020 年我們將基本建成“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與國家教育現代化發展目標相適應的教育資訊化體系;基本實現教育資訊化對學生全面發展的促進作用、對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支撐作用和對教育創新發展、均衡發展、優質發展的提升作用;基本形成具有國際先進水準、資訊技術與教育融合創新發展的中國特色教育資訊化發展道路。

    對此,在具體實施路徑方面,未來高等教育資訊化的發展規劃將著重加快推進“寬頻網路校校通”,基本實現所有地區和各級各類高校學校寬頻網路的全面覆蓋,具備條件的教學點實現寬頻網路接入;有效提升各類高校學校和教學點出口頻寬,推進“無線校園”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