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新聞

自由發言

1、 河北大學書記郭健:河北大學在兩岸教育的發展有什麼想法:

和輔仁大學一樣,最早都是天主教會學校。河北大學在1970年遷到保定。河北大學位於京津冀重要地位,“十三五”期間,保定作為承接地,也在做準備。河北大學涉及十二個學科,是河北省“雙一流”四所大學之一。目前河北大學面臨三個機遇,京津冀協同發展機遇,中西部一省一校機遇、雙一流學校機遇。河北大學是一所真正的學科全面發展的學校。打算認真規劃和台灣學校的交流、對接。

2、 東吳大學校長潘維大:如何培養二專?

大數據學院。是一個思想方面的艱難的過程,應該是研究所層級以上來學比較好。找到大數據領域的核心價值在哪裡,至於未來的發展方向,和哪種產業相結合,學生必須再學習第二專場。台灣的open data是全世界第一。大數據知識每個行業都需要掌握,東吳大學開了學士后第二專長學位,1-2年可以學完,鼓勵各行各業人們來學習,知道大數據、了解大數據。未來的發展方向,系院的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未來,因此,學校鼓勵每個院都要開設跨領域的課程,經過審批后,學校可以補助經費,讓學生更有機會學習知識。

3、 文化大學李天任校長:現代大學面向全球化、數字化中,文大在終審教育、繼續教育的做法?

在台灣繼續教育叫推廣教育,讓社會人士來選課,面向大眾。結合社會其他精英、其他學校,市場型導向。面向的學生群不是正規的學生,而是社會教育的延伸。對為學位需要的人提供學歷,是類似企業化的方式在經營。台灣的推廣教育將有活力的學生放在這個學院里,學生必須要有活力,文大去年共有10萬人次,開班都以幾千人為單位,但是也有為個位數同學開班,有教無類。未來還可以繼續加強推廣教育。

4、 文大李天任、暨南大學校長胡軍:教師如何轉變、適應科技發展的需求?教師如何培訓?

暨南大學:教師是關鍵。真正強調以教學質量為中心,對年輕教師的素質提出更高要求,鼓勵他們去國外交流,從考評、機制方面鼓勵、制約他們。學生考核老師的體系上轉變。對教師多元考核。

李天任:許多老師學有專長,很難讓他們做出改變。首先:利誘,其次,就是威脅。通過教師評鑒,比如:針對學生學習成效,老師會受到制約,如何學生學習成效不好,老師就會受到直接或者間接的方式受到提醒。成立教師成長團體,類似line群組,互通有無。老師通常受到這些方面的影響,會進行自我改變。

5、 輔仁大學校長:培養少數名族人才方面是擁有怎樣的一個戰略?

對於台灣原住民,輔仁大學對他們的教育特別重視,原住民學生是學校的兩點,大多數原住民都信耶穌。輔仁大學也非常重視多元化教學,辦學非常有熱忱。台灣的原住民對體育、護理方面特別有興趣,未來將會從醫療、社會福利方面做規劃,從長遠規劃來看,希望每個原住民學生都能得到原民會、導師的幫助,讓他們更有信心,從部落到大都會,能快速適應,每個人都能成功。

6、 實踐大學陳振貴:各個大學都在擴張秩序的情況下,大學校區管理該如何?

實踐大學南北兩個校區。高雄校區佔地900多畝,主要負責推廣教育。多校區給學校的管理帶來一些困難。首先,學校政策是統一的,所有的領導都要回到校長。許多決策,因為網絡發達,傳達更加迅速。在分校區,會設副校長,但是重大行的決策,還是需要透過董事會、學校等統一領導。

華僑大學賈益民:華僑大學兩地三區辦學,本部在泉州,廈門集美有兩個校區。採取一體化管理,沒有設置校區管委會,各個職能、校領導都是哪個校區有需要就在哪個校區辦公,學校建設、經費投入、校園文化活動都是一體化管理。提倡學生跨校區選課,學校提供班車,或者學生可以通過網路聽課。

輔仁大學副校長——袁正泰:原住民的歷史是個寶

 

輔仁大學副校長袁正泰作為最後一個演講嘉賓演講,他在演講中稱讚銘傳大學六十載的辦學建校過程,講述輔仁大學與銘傳大學深久的歷史淵源。在演講中,他特別提到在台灣的原住民對台灣歷史發展的貢獻,并稱“原住民的歷史是個寶”。
袁先生指出,由於輔仁大學雖然有很久的天主教歷史淵源,但是輔仁大學對於其他宗教與少數族裔有非常多的關注。輔仁大學對原住民尤為關注,宗教系與社工系聯合推動“尋找輔大原住民”年度企劃案,以具體行動實踐本校的辦學宗旨與目標。此外,輔仁大學編列特別預算來助益原住民學生的發展與成長。袁先生在演講中呼籲社會大眾對原住民以及原住民歷史與文化的關注,他說原住民是臺灣社會中的弱勢族裔,社會對於原住民歷史的保留有很大的不足。但是“原住民的歷史是個寶藏”,他提倡臺灣各校都應該制定相應的扶持措施來幫助原住民的發展。

 

 

華僑大學校長賈益民:面向未來——大學的使命

華僑大學校長賈益民先生發表主題演講,他回顧大學發展的使命脈絡,提出新時代下大學“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新使命。

賈校長指出,教育應當承擔社會責任。大學在新時期面臨的使命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決他回顧大學不同歷史時代不同的使命追求,歐洲中世紀就是要傳授知識;民族國家時期“為社會服務”,完成國家化的使命;現代大學則要向“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公共服務”的使命轉變。

未來教育更是要因應經濟全球化的主題,為全球經濟、文化的交流增添活力。同時,“面向未來”就是要因應時代變革對教育所帶來的新的挑戰。他指出當下“互聯網+”的大勢的特點就是重塑結構、關注人的價值,而最核心是變革與開放。大學教學教育方式也要同時發生變革,重新思考高等教育的內容與方式。

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高校交流與兩岸關係

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首先代表實踐大學恭喜銘傳大學生日快樂,校運昌隆。陳振貴表示,當下最要緊的是要利用大數據分析學校各種數據,把學校建為智慧型校園。實踐大學採用遠距教學、視訊會議教學,將高雄和臺北南北兩個校區緊緊聯繫。臺灣目前的創新教學計畫即將在五月一日之前提出,此計畫與翻轉校園息息相關,目前正處於集思廣益階段。上世紀以來,在兩岸高校交流過程中,大量大陸學生赴臺進行交流,目前已有四萬餘大陸學子赴臺學習,萬餘臺生入陸交換,兩岸關係也因此變得更加緊密。

河北大學書記郭健——資訊改變了大學生活

河北大學書記郭健表示在大數據的發展下,大學的優質資源將會出現新的配置和整合,這種變革甚至是顛覆性的,大學需要做出更多的準備,以積極的心態參與到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理念、技術與制度中,並充分考慮共用與差異、適應與創新、競爭與合作等一系列問題。河北大學歷史悠久,作為一個近百年的大學,在大數據的潮流下,河北大學跟上腳步,師生可以輕而易舉地線上選課,學生可以線上詢問老師問題,通過網路流覽電子書。新一代的資訊技術在一夜之間融入到了大學生活的每一處角落。資訊技術已改變了新一代的大學生活。

東吳大學校長潘維大 - 大數據變革下的高校未來

東吳大學校長潘維大首先恭賀了銘傳大學六十歲生日快樂,表示同樣六十歲的自己也見證了銘傳大學的成長。社會在變,今天理所當然的事情明天就會改變。化大變化的今天,高校的環境也不斷在變化,通過大數據數位化,雲端互聯網以及智慧型機器人的推波助瀾,社會即將迎來迎來一次數據革命,無數人在社會發展的浪潮中被淘汰。對於未來的預測有很多種類,最保守的是未來二十年內會有40%被消失,而最高則達到了70%。而在這種形勢下,學校是否教給了學生足以應付社會的變化的智慧與知識?目前的院系分類是五十年前已有的,而是可否面向二十年後的知識卻並不被人所知。此外,目前大學的行政組織大部分時的橫向聯繫不足而且在近近愈發嚴重。行政組織小的變化很容易,但大變化卻很難,潘維大表示自己將全部秘書錄入秘書室,通過其進行組合,但這是否是一個好的方式,還需要時間的考量。大數據的特性就是分享,高等教育之間是否有共享諮詢與資源的可能,他們提出了高校之間建立了優九聯盟,加強了高校之間的交流,並期望更多的高校可以發展這種模式。

暨南大學校長——胡軍 互聯網+高等教育

暨南大學校長胡軍認為互聯網與紙質媒體的結合對於高等教育的影響是不可磨滅的,能夠讓我們的大學生在校內學習到哈佛大學的公開課,把大學課堂延伸到世界頂級學府的課堂上,把優秀的教育資源推送到地球任何一個地方,也可以讓老師更好地建立大數據資訊平臺以此來保障教育者可以更好地制約與管理學生。與此同時,胡軍校長也認為大學的本質不只是技術的發展,人與人面對面的交流,真實校園的體驗,校園文化的薰陶對人的發展也是不可抹殺的,因此高校應該發展線上線下的,線上向學生傳播教育資訊,線下教育則更多注重在人文上,讓學生投入到社會實踐、科學研究中。暨南大學在互聯網教育中具備了3A anytime anywhere anyone,在這3A的限制下,通過移動網路傳播高深學問,促進社會的高速發展。

文化大學校長李天任——時代唯一不變的是改變

文化大學校長李天任首先提出,這個時代唯一不變的是改變。面對各種新時代下的名詞,該如何面對呢?很多國外和小學生在使用的詞彙被加之到大學中,有些人就開始要求老師需要用到這些詞彙。 老師已經從傳統的指導學生逐漸演變成關懷學生。 學生就業率?本行就業率?國際論文發表數量?這些都是大家非常關心的。為了今天大學的管理,學校不得不開始做一些框架。需要培養學生成為國家的棟樑,不僅僅培養學生為了就業率,還要加強和外校的合作,找尋大家共同的部分,一起為兩岸教育,為了中華的未來而努力。 技術層面要探討,但是結構面,未來的理想更加不能忽視。

寧夏大學書記金能全——大數據環境下的大學教育

寧夏大學書記金能全面對大學教育哥白尼式的改革,他給出了許多見解和想法。2012年開始,寧夏大學和銘傳大學有了姐妹合作交流,金能全希望未來兩所學校有更加密切的交流合作。他提出,大學教育很難說對一個大學生是好或是壞。教育是未來的事業,在互聯網的影響下,處處都是課堂,時時都可以學習,但是教育的本職不會變,傳道授業解惑不會變。培養學生創新性思維。

在互聯網時代,學習隨時都可以進行。課堂的時間和空間都可以被改變,教師的本職工作不會改變。老師不僅是學生的良師益友,更是學生的好夥伴。

未來社會就是需要學生不僅擁有專業知識,而且需要個性全面發展,機器無法代替人類,人類有情感,科學有精神。

中國大陸已經開始改革,寧夏大學已經開始啟動“雙一流”大學,獲得自助區、政府的資金,培養適合西部發展的技術。最後他希望,和銘傳大學一起,兩岸一起攜手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李銓校長引述孔子經典 歡迎各界朋友交換意見

 

銘傳大學建校60週年《两岸高等教育論壇》在今日(3月24日)上午9時於圓山大飯店舉行。這次的高教論壇交流會共有50所大學,4個單位,一共250人參與。銘傳大學校長暨主席李銓博士於開幕式致詞時,引用萬世師表孔子的話:60而耳順,表達出此次論壇的意義:希望聽進不同的意見,讓未來更美好。論壇開幕伊始,李銓校長引用孔子兩句經典語錄致辭,歡迎與會嘉賓的到來,歡迎各界朋友交換意見。

李銓博士先引用孔子“六十而耳順”一語,藉以隱喻銘傳大學六十周年校慶的廣開言路,他說“耳順”即是能夠清楚理解聽到的話,聽得進去社會各界的意見。今年是銘傳大學的六十週歲生日,銘傳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過程更加需要集思廣益。

隨後,李銓校長引用孔子“有朋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表達對來自海峽兩岸嘉賓的歡迎,致謝嘉賓們對銘傳學校建設的關心。

頁面